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太极拳是中华武苑中的一枝奇葩异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流派纷呈,名手辈出,绵延不绝,并成为深受现代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陈王庭在综合汲取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式长拳的基础上,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全面指导下,结合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创建了独具特色的陈氏太极拳。

01发展历史 02文化特色 03拳法套路 04历史名人

起源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是就目前而言更多的证据表明,现传的各式太极拳,均源自于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而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是明末清初的陈王庭。随着史料的不断丰富,我们发现陈王庭在17世纪60年代的清初创造了太极拳。

开放

开放

从陈王庭创拳开始,陈氏太极拳一直在陈氏家庭内部世代传承。从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开始,陈氏太极拳的传承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开始逐渐地对外族人开放。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小架之分,也是在陈氏太极拳传承方式发生变革以后,从第十四世陈有本和第十五世陈清萍开始的。

提升

提升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颇具文采,清末民初人。陈鑫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的基础上,著书立说,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把陈氏太极拳的历代经验总结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为陈氏太极拳的后世研究者创作了一本堪称为太极经典的理论著作。

传播

传播

陈式太极拳的一些后人由于在外走镖或经商,逐渐开始了大面积地向外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式太极拳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

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

陈式太极拳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复杂的人体运动,认为人的生命运动,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为基础,集儒家之中庸之道、佛家之舍已之说、医家之经络学说、养生家之吐纳导引、技击家之攻防技术、兵家之奇正之术、艺家之脱俗之术于一身,将众多学说熔于一炉,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与“阴阳学说、太极学说”等中国古典哲学有着较深的思想渊源关系。
陈式太极拳先贤恰当地把《易经》和《老子》的思想文化引入了太极拳理论,这就使得明代以前实用性很强而相对质朴的武术理论有了一次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它带来了从理念到技艺的再认识,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思想空间。

标志着武术文化的转型

标志着武术文化的转型

陈式太极拳的出现标志着武术文化的转型,提升了拳术在整个武术体系中的地位。清末,西方火器的威力使中国武术的军事价值逐渐衰微,武术渐而转入民间发展,与此同时,民间习练兵器的人也逐渐减少,习拳者日盛,拳谱也大为走俏。更有意思的是,“武术”和“武艺”等词逐渐被“练拳”、“耍拳”或“打拳”等词所取代。从而使以陈式太极拳为象征的中国武术体系从以器械为主流变成以拳术为主流,使中国武术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陈式太极拳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离不开清末的社会历史背景。至此,陈式太极拳从一个小乡村逐渐走向城市,从北方传向南方,再远播到海外,与此同时,练拳的人士也从低位的贫民阶层向高位的士大夫阶层转变,表现出了中国特有的体育人文精神。

老架式

老架为陈式十四世陈长兴在家传的拳架中所总结与编排的以缠丝为轴心,贯穿于整个套路。古朴而无花架势。一路拳以柔为主。主要练习并建立起陈氏太极拳的功底。因此也有人称一路拳为基础拳,练功拳。有了一定的一路拳功底,再近一步学习二路拳。二路拳,亦称炮捶,以刚为主。

小架式

此套路原被称为新架。在陈发科所编之套路流传之后,此套路逐称为小架。小架为陈式十四世陈有本所创。此套路除去劲发于外的动作,把劲路涵于套路当中,蓄而待发。整套拳打起来温文尔雅,有儒者之风范。

新架式

为陈式十七世陈发科由老架编排而成,经其子陈照奎定型为新架。新架尤其突出缠丝螺旋的动作。在套路上以松活弹抖,节节贯穿,胸腰运化,转关折叠等特点独树一帜。

陈王廷

陈王廷(约1600一1680)字奏庭,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太极拳创始人。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家之长,结合经络学和《黄庭经》导引、吐纳之术,根据太极图说原理,经过分析综合,创编了一种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念、呼吸和动作密切配合,技击反应灵活,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新拳种一一太极拳。

蒋发

蒋发是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人。蒋发亦被写为“蒋八”,曾随李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李际遇降清被杀后,蒋发投陈王庭为仆。蒋发以腿快著称。据说其健步如飞,马不能及。一日随陈王庭到黄河滩射猎,见一兔奔驰,蒋发力追,不满百步即抓获之。蒋发终身仆事陈王庭,得其所创拳法精髓,负名一时。陈氏家祠旧藏陈王庭遗像,蒋发持大刀立于陈王庭旁。后世有谓蒋发为陈长兴(1771~1853)之师的说法,与史不符。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宗师。长兴幼从父学陈式老架拳,用功甚苦。他随时随地都不忘练拳,坐时则头顶身直,端正不倚;行时必以意作圈,默思拳技就连拿笔放杯也暗含合劲。所以,他练起拳来动止有威仪,立身中正。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拳艺益精,立于人众之中,虽受多方拥挤,脚步丝毫不动。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因此呼长兴为“牌位先生”。陈长兴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

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自幼与兄有恒(字绍基)从父习武,太极拳术颇精,三四十岁之后,他闭门练拳,对太极拳精义理解更深,并且大胆革新,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分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潇洒,收蓄兼并,发劲刚猛,同样分为一、二路,后人称为“新架”。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代名师。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其弟子陈清萍、陈有纶、陈奏章、陈三德、陈运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众徒中,又以陈清萍最为著名。

陈清萍

陈清萍(1795~1868),陈氏第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自幼师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青年时已成为名手,深得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由于家庭经商需要,他迁于离家八里远的赵堡镇。迁居赵堡后,他终日除经营业务,习练拳械外,利用闲暇向村里青少年传授祖传的陈氏太极举,天长日久,学艺者众多,于是在镇里开办武馆,正式授徒,赵堡镇一带皆其所传。回乡后,他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自成一家,即今天的武式太极拳。

陈鑫

陈鑫(1894~1929),字品三,陈氏十六世,前清岁贡生,为近代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自幼随父习武,深谙太极武功之精奥,后遵父命从文,文武兼备有成。为阐发陈氏世太极拳理,他晚年发愤著书。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报编发上三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谱》等。其中《陈氏太极拳图说》为其代表作。

陈发科

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七世孙。其父延熙,擅长陈氏老架太极拳。陈发科幼随父练拳,勤奋刻苦。每日练拳三次,每次十遍。20年如一日,从不稍懈。1928年应邀至北京教拳,仍日练20遍,故其功夫纯厚。推手时,集、跌、掷、打,兼施井用,搭手即发,展现了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有诗赞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慕名求学者颇多,其中著名者有许禹生,沈家祯、顾留馨等。沈顾二人合著《陈式太极拳》一书,阐发了陈氏拳法的理论和技法。

陈照丕

陈照丕(1893一1972),字绩甫,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人,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 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

陈照旭

陈照旭,陈家沟陈氏十八世,系陈家七世陈发科次子。兄长照冠,少年早殇,家弟照奎,声名远扬。其性情雅致,聪慧异常,好游猎、擅胡长喜绘画,多才多艺。自幼秉承家传,他每日练拳达30余遍,曾随父至京,参以诸艺之理,功夫达高级之境,为一代之佼佼者,拳法精微奥妙之处,往往为同道所称颂。后尊父命,回乡持家兴业,曾任民校教师,教村中子弟学文识字。惜生不逢时,几经动荡数遭迫害而英年早逝,未能多育桃李,实为村中拳界之重大损失。

陈照奎

陈照奎,陈家沟陈氏十八世。陈发科先生1928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从学者甚众,所传均为大架。陈照奎先生为陈发科先生之幼子,1928年1月24日生于陈家沟,他七岁开始学拳,得其父传授的家传低势拳架。在陈发科严加督促下,尽得真传,二十多岁时,陈照奎的功夫就已出类拔萃了。陈发科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独当门面,越发用功操习,其功夫蒸日上,炉火纯青。他的擒拿手法堪称当世一绝,轻柔刚猛,变幻莫测,使人防不胜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威猛。

陈立清

1919年,陈立清降生在陈家沟一个武术世家。因深得陈氏太极拳真传,又练得刻苦,在同伴中小有名气。从开封毕业后,陈立清先后在洛阳、甘肃和西安等地教书,并最终定居西安。她很注重其陈氏太极拳的发掘和传播,习武不辍,广收门徒,从陕西学得了失传多年的禁陈氏108长拳。“文化大革命”中,为防止拳谱丢失,她将这一拳谱手工刻印70本,分送族人和弟子。几十年的苦修,成为陈氏太极拳械集大成者。1979年,全国首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明南宁召开,年已六旬的陈立清自费出席。她和弟子的表演受到数万人欢迎,太极绝技精震惊武林。三年后,已退休的陈立清作紫为特邀代表出席第二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以精彩的陈氏太极拳械表演获得了一等奖。